管理技能:職業生涯發展與規劃(二)

      在做人的修煉中,有四項要素,是能夠對你以后的職業發展起到致命性影響的:
 

  第一是你的人際關系處理能力
 

  這其中包括與你的上司的關系,以及與你的同事的關系。與上司的關系不好,直接決定著你的升遷。所以我經常對我們的客戶說這樣的一句話:

  “如果你與上司的關系不好,基本上也就意味著你在這個公司的職業生涯就此終結。”
 

  而與同事的關系不好,即便你哪一天升遷了,成為了他們的領導,你也會因為缺乏“群眾基礎”而導致權力被架空,你的下屬對你不是陽奉陰違,就是故意挑釁,你會發現領導這個位置其實很不好坐。
 

  第二項要素,就是要樹立不斷學習的能力
 

  我們應注重學習的重要性。我們在去年曾經遇到過一個客戶,已經近40歲的人了,做會計做了14年,但仍然只是一個基層主管的職位,在公司中也看不到晉升的機會,也已經好多年沒有加薪了。
 

  我們問了他一個問題,“在這14年中,你有沒有進行過培訓、進修或者任何其他形式的充電?”
 

  他說,“沒有”。
 

  “從來沒有嗎?”
 

  “從來沒有。”
 

  這是一個非常極端的例子,但這種現象在職場中卻是非常普遍的。關于自己的學習與成長,你不妨問自己幾個問題:與一年前相比,我的專業能力明顯進步了嗎?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我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嗎?假如遇到職責范圍內的事情,我一個人是否能夠獨立搞定,是否具備獨當一面的能力?
 

  厚度決定高度。你所以會有厚度的積累,原因在于你不斷強化的學習能力。沒有學習,你的職業發展就會在原地踏步。你以為你沒有退步,但實際上別人在進步,你與別人之間的差距在不知不覺中拉開了,你也就退步了。
 

  第三項要素,就是要樹立職業化精神
 

  不管你有沒有目標,不管這項工作是不是你愿意做的,只要你在這個崗位上,你就應該把事情做好。在其位謀其職,這是最起碼的一種職業素養,也是任何崗位上都不可或缺的一種職業精神。既然在這個崗位上,你的崗位職責要求你把工作做好;如果不想做好,那就走人,別在這里浪費大家的時間。良好的職業素養,有時候比能力本身更重要。
 

  良好的職業化精神,是很多優秀人士身上必備的成功素質。即便這份工作你不喜歡,也不要用消極的的方式去對待,因為你不僅在浪費公司的時間,更是在浪費你自己的時間。
 

  身在職場,你能收獲的無非是兩種東西:一是回報,二是成長。在沒有明確的目標之前,把眼前的事情做到極致,把所有你能夠在這個職位上得到的東西,統統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爭取。以消極的態度對待工作,你會兩手空空,什么也得不到。
 

  第四項要素,就是要有強大的內心
 

  我所遇到的很多人,其實內心里都很脆弱,無法經受漫長人生道路上所降臨的各種苦難。要知道,每個人的成長都不是一帆風順。即便是耶酥,又何嘗不會遭受苦難的洗禮?強大的內心可以讓一個人在絕望中看到希望,而消極悲觀只會讓你在希望面前錯機良機。
 

  《肖申克的救贖》中有這樣一句臺詞:“懦怯囚禁人的靈魂,希望可以感受自由。強者自救,圣者渡人。你沒有本事成為圣者,但一定要變成強者。“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優勝劣汰永遠是自然進步的永恒法則。你只有適應這個法則,才能在這樣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獲得生存之地。
 

  30歲之后:如何實現質的突破
 

  30歲以后的職業發展,不應該再是原地踏步、停滯不前的狀態。要想讓你35歲以后的職業生涯實現一個比較大的發展,你應該從30歲開始,好好利用5年時間,著手以下3件至關重要的事情的準備:
 

  第一件事就是完成你的專業化品牌構建
 

  如何構建你自己的個人品牌。你到了30歲以后,再去頻繁跳槽,肯定是不行的,最大的不利,就是你的專業知識成長,永遠只是停留在一個相對低的層次上,而這又會影響你職位的晉升與薪水的增長。我該干什么,適合做什么,此時應該有一個清晰而明確的定位,并利用剩余5年的時間去積累。否則,“35歲現象”一定會在你身上上演。
 

  “日本戰略之父”大前研一在其專著《專業主義》中也提出了這樣的觀點“你憑什么勝出?未來能夠牽動世界大勢的,是個人之間的競爭。能否獨霸世界舞臺,鍛造他人無法超越的核心競爭力?你唯一的依恃,就是專業。”
 

  你是一流的商務人士,還是一般的上班族?差別就在這里!給自己一個專業定位,樹立自己的品牌形象,會為你以后的職業發展增加更多有價值的籌碼。我們曾經遇到過5年跳槽13次、接觸過10余個行業的客戶。假如你也這樣,就毫無專業性可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