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行法律人的傳說與現實

徐靜蕾導演的電影《親密敵人》中,主人公在投行工作,澳洲、歐洲、南非、亞洲滿天飛。徐靜蕾和黃立行所飾演的角色,分別代表賣方和買方的并購財務顧問,明爭暗斗得不可開交。

投資銀行(簡稱“投行”),是一個神秘而又“高大上”的職業。許多學子在上學期間便立志進入投行工作。衣著光鮮、收入頗高、出入高檔場所……這些都是人們對于這個行業的想象與猜測。

那么,投行是干什么的?有人說,投行的人類似兒時鄉間的游商走賈,就像那些專門幫鄉親們倒賣各種農作物的能人;有人說投行就是把一個公司變成股票,然后按份給賣了;還有人說投行就是把俞敏洪這種愣頭青的創業青年變成億萬富翁。

“可以跟很多企業老板直接對話,要經常出差,有時候需要加班熬夜,非常刺激,能夠幫助企業完成上市這樣戰略性的宏偉目標。”

這是一位投行招聘官的描述。

2015年,一位資深投行從業者“投行小兵”出版了《投行十年:我在投行的日子》,以局內人身份,記錄了投行人士的心路歷程和真實的工作狀態。作者“投行小兵”畢業于清華大學法學院,是專業法科出身。

有評價說:“這是一本最貼近于我們日常生活的關于投行的書。”

當法律遇上投行

在“投行小兵”之前,2013年,另一位投行從業者班妮也寫了一本書:《親歷投行:中國投行的若干傳言與真相》。她向法治周末記者介紹說,投行分為廣義的投行和狹義的投行。“廣義的投行在國外被叫做大投行;狹義的投行是指傳統的投行核心業務,包括證券發行和并購顧問咨詢兩種服務。在中國,我們提到的投行,往往是指這種狹義的投行,也就是國內證券公司里投資銀行部主要從事的業務內容。”

班妮最開始是在一家律師事務所工作,做的是證券相關的法律業務。她剛好趕上2006年年底、2007年年初的中國大牛市,大量的證券公司開始招人,投行需要大量的人員去做項目,于是她投簡歷到一家證券公司,然后就被錄取了。

她說,投行工作對投行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要求很高。一個合格的投行人員需要具備法律、財務、金融等方面的知識,同時還需具備一定的行業研究能力,對企業運營所涉及的各個方面都要有所了解。如果只是熟知法律這一塊,只能承擔投行業務中一部分工作。法律人群在投行中約占三分之一,另外財務背景和其他專業背景的各占約三分之一。

同樣在投行工作的張博(化名)也是法律專業出身。“我覺得律師在一個并購重組項目中起到的作用并不是那么大,我是希望能做一些相對來說起主導作用的工作,所以我就轉到了投行工作。”他說。

張博告訴法治周末記者,曾經身為一名法律人,轉做投行是有一定優勢的:“有法律方面的投行人士介入,重大資產重組項目就不需要讓更多的其他機構來參與,這樣的話,保密的范圍就會控制的比較好,也可以很快把關鍵的思想給定下來,形成初步的書面協議。”

同樣是法科出身的班妮卻有著不同的看法:“以前學法律出身是有優勢的,但是現在隨著注冊制和監管政策的變化,未來投行需要的人才可能更加多元化,可能是要有行業背景的,也有可能完全跟國際接軌,將這些工作都交給律師、會計師做,投行人才的需求可能發生變化。”

班妮說,按照以前投行的選人標準,喜歡有律師、會計師事務所工作經驗的人,一半是律師一半是會計師,或者會計師比律師多一些,從事的工作都是一樣的。法律的各部門法相比較而言,學民商法對投行工作最有用,因為涉及到公司和上市的領域。

張博認為公司法和證券法是最為重要的,經濟法最為有用。但實際工作中除了這些,常用的規范性文件如證監會和交易所發布的各種業務指南、業務規則、備忘錄等,也非常重要。

“應該說,學法律的人進投行都有用武之地,只要勤奮并有一定的合作精神。投行工作需要法律人的嚴謹性和對規范性文件的解讀能力。”張博說。

班妮不認為自己是投行中的法律人:“我覺得從法學院畢業在投行工作的人,不能把自己當做一個法律人,一定要把自己當做一個金融人,才能在投行做得好。做了投行,需要知道的就不光是法律。如果還把自己定位為法律人,是無法在投行很好地工作的,一定要忘記自己的背景。”

“投行中的法律人和律師是合作關系。由于投行需要承擔的責任較大,投行法律人員需要對律師的工作進行復核,也會對一些法律問題共同探討。”張博說。

投行的幸福與痛楚

投行的高收入一直是外界羨煞的方面。“一般的行情在沒有好的項目出來的情況下是年薪稅前30萬元。如果有好的項目出來,六七十萬元都是可能的。”張博說,“有人總結投行是個周期性很強的行業,‘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

據法治周末記者了解,國內投行普通員工按月收入的基本工資與其他行業相比,并沒有太大差別,項目發行后的獎金才是收入的主要來源。

班妮曾為媒體寫過這樣一段話:“投行工作的確擁有著令絕大多數人艷羨的收入,但這些‘加班狂魔’們會一再強調,在這里工作的目的,絕不僅僅是金錢那么簡單,它更像是為了實現一種強有力的自我證明:我奮斗,我得到,我是強者。對于剛進入這片地域的新人來說,這也許是種莫大(博客,微博)的激勵。”

班妮上班第一日,被摩托車撞到,休息一周后,就馬上飛去項目現場。他們同事間經常談論的是:“投行工作太辛苦了,項目人員幾乎每天都在出差,我們這兒有一個女孩子連續出了半年差。”

投行工作在賺錢多、上班時間靈活、能夠帶給工作者成就感的背后,則需要每天完成大量的工作,并且會長時間地出差。張博說,他平均一個月有一半以上的時間在出差,投行部的辦公室平日基本上是沒什么人的。

班妮曾因為工作忙碌而與男友分手,但是她并不后悔自己職業生涯的選擇。“我很喜歡現在的人生經歷,如果讓我再選一次,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現在這條路,因為我覺得這樣的人生旅程會更加豐富。”她說。

班妮28歲時在投行度過了最忙碌的一年,由于工作緊張,得了胃病。經過了一年持續的不適之后,她才終于有時間去醫院做胃鏡檢查,結果是膽汁反流性胃炎,胃部有滲血點,且胃部糜爛。在休息了半個月之后,班妮毅然選擇離開投行,繼續求學深造。

但在四年后,班妮意識到自己還是喜歡投行的工作方式,于是又開始從事投行性質的工作,但是這次,她學會同時經營工作和生活。

班妮曾說:“真正的投行工作可能比想象中的要枯燥得多。賺錢的代價可能是對生活美好追求的喪失。想象中的金領生活,可能遭遇現實中項目失敗后面臨的一年辛苦努力付之東流的不幸結局;理想中與企業家笑談資本市場的投資銀行家生活,可能也會以遠離那些令生活更加豐富精彩的朋友聚會和旅行為代價。”

“到了投行之后,很多節日都是在企業過的,比如這次情人節的時候我正好在出差,大年三十的時候我還在飛機上,晚上才回到家。”班妮說。

如何平衡工作與家庭,是每個投行工作者都會遇到的問題。

張博最遺憾的事情就是因為工作忙碌,錯過了女兒成長的點滴:“我錯過了女兒說第一句話的時候。小孩在一歲到兩歲間的變化非常快,可能她兩三天就長出一顆牙齒,但是當時我在出差或者有別的事情。”

盡管如此,張博依舊沒有后悔自己的職業選擇:“和我同專業的畢業生大概有100人左右,好多人選擇了去律所,有去做公司法務的,有去考公務員的。從收入來講,我在那一屆里面算是收入比較高的。還有就是我的見識、閱歷會超過一般人的水平,因為我們平時接觸的都是公司董事長等高管這個層面,與這些人打交道,對自己的提升是有幫助的。”

寒冬過后的春天?

2012年,證監會進行了一次財務核查,暫停IPO,那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一次IPO暫停,停了整整一年。“投行人員忙著做財務大檢查,但是又沒有項目出來,于是有很多投行人員離職了。”班妮說。

盡管2013年、2014年IPO開閘,但是要向注冊制過渡,所以“實際上IPO的節奏一直不是很快”。班妮說,投行從IPO的業務開始轉向了以并購為主的業務模式,但并購業務又并不是很好做,投行的項目就比原來少了,或者說收入比原來少了。“于是一些資歷比較老的投行人就因此離開了投行,大部分人會選擇做投資、PE的并購基金、上市公司董秘。”

她說:“我就是因為有律所經驗才進入投行的,但現在投行是否還需要那些會計師、律師經驗的人,很難說清,也可能投行現在需要更換新鮮的血液,比如說TMT(Technology、Media、Telecom,科技、媒體和通信)。現在這個階段投行的用人是一個比較尷尬的階段。”

“我認為現在是一個投行變革的年代,市場的規則、企業的狀況都在變,導致了原來的投行人員或者他們原來的知識結構需要發生更新,究竟未來投行怎么走,現在大家看的還不是很清楚。”班妮說,“投行可能面臨一次洗牌,可能需要新的人進來,那么整個行業的規則會改變。這個時候是個轉型期,舊的知識需要知道,但是又很快會被淘汰,對新人是一個挑戰,因為有很多東西是未知的。”

“按照證監會的說法,2015年6月要施行注冊制。那個時候會不會有大量的企業上報,投行會不會迎來一次新的春天,我們只能拭目以待。”班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