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權市場是中國創造的,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市場經濟特點的交易平臺。國企改制、股權混合,以及物權、股權、債權、知識產權等各類非標準化權益及相關實物的交易,均能在產權市場中進行。已經定型的公益性、規范性、包容性屬性是產權市場得以鞏固的基礎;而迅速清晰并縮小市場邊界,加強營銷與融資功能,促進產權市場實現資本市場化,則是產權市場發展的方向。
一
產權市場是借助特許經營甚至壟斷的方式,不斷將新資源導入市場的國有交易平臺。目前產權市場上的交易品種,已經從單一的企業國有產權,擴展到行政事業資產、金融資產、涉訴資產、資產租賃權、央企資產、公共資源及非公產權等權益及資產品種,交易規模也升級為萬億級別,成為中國重要的市場力量。
這些資源之所以能夠進入產權市場交易,而不是進拍賣行或淘寶網,主要是由于源頭防治腐敗、防止國資流失的程序性限制規則在起作用,是轉讓方的免責需求所致。這些基于特許經營權形成的全國產權市場,在曾經的工作中,不負重望,切實發揮了資源配置的市場作用,成為公共資源配置和國資國企、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市場平臺。可以說,僅就國有產權交易品種而言,產權市場已經進入精耕細作階段:挖掘一些小品種、維護客戶黏性。
但是,產權市場發揮的這種作用,還不是完全市場化的。在產權市場上,“市長”提供資源,還有“場長”的多重監管。即,除了行業監管,還有綜合監管。產權市場連接不同監管部門的監測系統至少三個以上。根本上說,產權市場還缺少自由交易、公平競爭、契約精神的市場靈魂。
比如,產權市場能夠設一條網上商店街,把國有產權標準化,像商品一樣自由購買嗎?能為了促進交易直接協商改變底價嗎?能在創新模式上做更加靈活的設計嗎?能讓交易各方像在淘寶網一樣足不出戶全部線上即可完成整個交易過程嗎?
除了產權市場自身的硬傷之外,外界的沖擊更加具有突然性。
在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整合、互聯網交易模式沖擊下,產權市場資源渠道的脆弱性業已暴露出來:在新政規定上,將來的資源甲方可以在全國范圍內選擇交易市場,而市場乙方只能提供公益服務;在營銷能力上,我們能用自身的力量為“僵尸企業”找到“白武士”來當接盤俠嗎?在政府導向上,如何完成“三去一降一補”任務中的產權交易項目?在融資能力上,投資者心中何嘗把產權市場視為資本市場過?在生存危機上,面對同樣的茫茫網絡,對手是誰,它在哪里?所以說,沒有特許,產權市場將失去生存的基礎。如果不改革,三到五年之后,產權市場的前途不容樂觀。
二
我們必須把目光放遠至更加廣闊的市場藍海。不僅要繼續尋找更大的規模與縱深資源進場交易,更重要的是,產權市場要建立新的市場模式,創新營銷方式,走向資本市場,為新常態下的經濟運行提供新型服務。產權市場的未來核心競爭力,應體現在三大杠桿工具上:交易平臺+網絡技術+金融服務。這是產權市場更加市場化之路,需要整個產權市場進行顛覆性的改變,揭開新的篇章。
首先是在產權市場體系上,不應再盲目擴張與延展。要按照邊際效應遞減規律,在1拖N的市場組合中,盡量選擇當地有供給側優勢的產業品種,或者建設專業化市場,或者將不活躍的專業市場撤銷,轉化為產品類型。在全國統一的動作下,各產權市場將由特許經營的同質化形態,轉型到面向特色資源交易的差異化市場形態,這樣,更有利于產權做大縱深與大規模交換。比如,黑龍江是農業大省,農村產權市場就是一個值得關注與打造的市場;中俄工業技術也具備專業市場的商業前景,我們也正在推進中俄技術產權交易市場建設;資本市場是黑龍江省的嚴重短板,哈爾濱股權交易中心就值得重點打造。在其他方面,一律轉成品種進入E交易系統,設立專業交易頻道。
產權市場同時要把目光盯緊金融世界。現在的廣義貨幣供應量M2已經超過140萬億元,且在增長,而國內生產總值的GDP還徘徊在60萬億元區間。要將金融資本導入實體經濟,同時防止貨幣之水稀釋既有財富,由產權市場創建的金融資產交易所、股權交易中心會大有作為。金融資產交易所功能在于處置不良資產,活化存量資產;股權交易所功能在于組織股權投資,提高中小企業直接融資的能力。下一步,需要對這兩個專業平臺進行全國性的如何加強業務聯系,加強自律,加快發展的戰略研究。
三
就產權市場自身建設而言,一個大膽的想法是,新的產權市場可以改造成如此模式:自媒體+電商+券商+商店+跨區域合作。
為什么自媒體是重要的?產權市場的功能是“兩個發現”,即發現投資者與發現價格。但是,產權市場自身必須首先被發現才行。經濟生活如茫茫大海,而產權市場在信息發布與交易輻射能力方面還比較專業與小眾化,普通人對此關注度不夠,想不到甚至都找不到這么個市場。因此,我們不能被非標準化交易和非廣泛化投資者參與的限制束縛在狹窄的角落里。
產權市場在網絡世界突出重圍,需要進行徹底的互聯網化改造:產權市場要變成一個自媒體平臺,在官網、廣告、產品、理論、團隊、推送、觀念引導、專家撮合交易等方面,走在買時代的前列。如果全國產權市場共同發力,都在互聯網上做大自媒體形象,必能形成大水漫灌效應,成為網絡上的閃亮明星。
電商是高效的,能夠突破時空限制,建立廣泛連接,低成本甚至零成本搜尋交易信息,使產權市場變得更加縱深與寬廣。為適應公共資源交易市場整合、國資國企改革和供給側改革等形勢與任務的挑戰與機遇,產權市場要打造電商平臺,升級交易的規模與結算能力,提高交易效率。就全國而言,最好有通用平臺+專業平臺模式。即,合力打造的共生技術平臺,比如E交易,這是通用件或標準件。此外,各地將依托資源優勢,建設專業化市場,通過創新交易手段,創造新業態新模式。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中發〔2015〕22號 )第14條中要求,要以管資本為主推動國有資本合理流動優化配置,支持企業依法合規通過證券交易、產權交易等資本市場,以市場公允價格處置企業資產,實現國有資本形態轉換,變現的國有資本用于更需要的領域和行業。這是把產權市場列為資本市場的最新權威提法。但是,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產權市場離成熟的資本市場,在功能方面還差很多。
資產支持的證券化是產權市場將要重點創新的品種,一旦在此方向上取得定型的商業模式,各種“寶”、各種“通”、各種“板”、各種“債”、各種“貸”,各種報價系統、競價系統、交易系統,各種所、中心、孵化器,凡此種種,均將成為產權市場新的、主流的、具有資本屬性的交易產品。產權市場對這些碎片資本的整合與豐富,將是對中國資本市場的很好補充。
在各類市場都在趨于網絡化的今天,我們還有一個反向優勢:看得見、摸得著的實物才是產權市場上真正的交易大宗。黑龍江聯交所近三年的1285宗交易項目中,物權有1180宗,占91%。無論是電子競價還是議價評標,我們都得出現場看實物,它們的交易方式也完全可以在線下實現。因此,產權市場的商店類元素不可或缺。產權市場不僅組織賣,而且組織買;不僅組織他人,而且自身參與;不僅要屹立在市場風景的中心,而且還應緊密地聯系上下游。
盡管產權市場的區域性很強,實現全國統一大市場有難度,但是,由于交易模式與結算手段的革命,跨區域合作已經成為可能。事實上,各地跨區域的合作已經在信息發布,數據共享等方面展開,共同組織一對一的項目交易合作也在少量進行。最近,部分省市產權交易機構用眾籌的思維探索共建E交易系統,集中產品、項目、股權組織全國范圍的交易。以產權市場現有的會員人氣基礎與技術實力,及以往打造的市場號召力,做上述嘗試應是一種積極的創新。
綜上,集全國各產權機構的優勢資源和市場專長,共同打造“自媒體+電商+券商+商店+跨區域合作”的產權市場業務新模式,突顯資本市場功能,必將釋放產權市場新活力,讓產權市場變得更加市場化。
(轉自中國產權網-專家觀點欄目,本文作者為黑龍江聯合產權交易所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