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權資本市場經典案例_2018年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案例

  2018年,中央和地方國有企業持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集中處置與主業關聯度不高的相關資產以及無競爭優勢、扭虧無望的低效無效資產,同時大力推進去杠桿、降負債工作。以下是北京產權交易所2018年度企業國有資產交易市場運行報告中關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相關案例。
 

  交易案例1:
 

  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能集團)旗下華能甘肅能源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能甘肅公司)通過北交所轉讓其所持有的華能靈臺邵寨煤業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邵寨煤業)100%股權及相關債權,掛牌價格3.73億元,其中股權部分價格1元,債權賬面價值13.55億元。邵寨煤業成立于2011年4月,主要負責邵寨煤礦的開采、建設和運營。邵寨煤礦位于甘肅省靈臺縣,井田面積22.51平方公里,探明地質儲量2.44億噸,設計年生產能力120萬噸。受產能大環境影響,該企業將給華能甘肅公司帶來每年約1億元的虧損,已成為亟待處置的“僵尸企業”,該項目也被列為華能集團2018年度“處僵治困”重點項目之一。通過此次轉讓,一方面避免標的企業的破產清算,使得“僵尸企業”脫離了困境;另一方面轉讓方在避免承擔或有債務風險的基礎上,獲得7.7億元整體轉讓收益。
 

  交易案例2:
 

  中航工業、中國航材、保利集團等央企相關物業公司股權均通過北交所轉讓。
 

  交易案例3:
 

  華能集團旗下公司轉讓呼和浩特科林熱電有限責任公司100%股權及34.97億元債權,北京住總集團旗下公司轉讓住總金潤置業(天津)有限公司66%股權及4.4億元債權,降低企業杠桿,實現輕裝上陣。
 

  交易案例4:
 

  近年來,隨著中國民航業的快速發展,民航機隊規模不斷壯大。出于安全等因素的考慮,中國航空公司普遍青睞打造“年輕化”機隊,飛機在使用12-15年左右即開始淘汰和更換,對新飛機的需求非常大,這也使得中國航空企業普遍面臨負債率偏高、現金流不足的問題。2018年6月,東方航空及下屬四家子公司所屬28架飛機通過北交所實施售后回租。該項目的成交,實現了一箭三雕的效果:一是項目以21.56億元成交,較評估增值10.46億元,增值率達94%,充分發現了市場公允價格;二是盤活了企業優質存量資產,拓寬了企業融資渠道,降低了企業負債率;三是轉讓過程中和轉讓后,轉讓方可毫不間斷使用資產,保障了企業正常持續經營。該項目是我國航空業飛機資產進場交易單筆掛牌金額最大的項目,為國有航空公司飛機資產售后回租進場交易提供了可借鑒的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