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談了幾天,智者都有些累了,少年卻還是生龍活虎的。休息了一段時間之后,智者和少年來到一處海邊走走,放松一下。少年一邊玩著沙灘上的石子,一邊跑著跳著,智者微笑著享受著明媚的陽光和這青春的氣息。
玩了一會兒,少年的問題又來了,他跑過來問智者:“老師,你前面講平衡呀、三大關系呀、智慧呀好像都說得頭頭是道的。怎么猶太人的諺語里有什么‘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這樣的話,到底我們這樣想來想去可以達到什么樣的高度和深度呢?還是這樣煞有介事地思想真的很可笑?”
智者現在心情很好,無所謂地說: “上帝想笑的話就讓他笑去好了,有什么關系。你還管得了不讓人家笑嗎?倒是你說的這個思維高度的問題值得一談。”
少年又來勁了,說:“思維有高度可以談的嗎?倒要聽聽你有什么高見。”
智者就說:“高不高,當然是指相對而言的。我們不是常說‘ 山更比一山高’ 嗎?但對于思維高度的認識,我覺得還有很多人并沒有真正弄明白呢。”
少年說:“這有什么難的,比如說你比我看問題站得高、看得遠、想得透一些,不就是比我高嘍。”
智者遠望著遼闊的大海,緩緩地說:“小伙子,問題就在于什么叫站得高、看得遠、想得透呢。”
少年隱約感覺到了智者的話里面可能有一些很深刻的含義是他所不了解的,只含糊地答道:“應該是各人理解不同吧。那你說呢?”
智者向著大海手一揮,提高了聲音說:“兩個字,超越。”
少年也像個大人一樣說:“愿聞其詳。”
智者就接著說了:“超越是指超越相對層次,唯有了解它,才能超出它,唯有超出它,才能了解它,我把這個叫做超越法則。這一條可以說是很多人思維中的一大盲點。
少年說 :“怎么又冒出來一個相對層次?
智者說 :“是的,要弄明白超越,首先當然要弄明白什么是相對層次。簡單說來,任何事物都是相對存在的.沒有相對參照 ,我們沒有任何辦法說清楚任 何一件事物,這是前提。我們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兩個對立的想法怎么弄都好像弄不到一起去 這時候,為什么不考慮跳出這兩個看似對立的想法,到更高出這兩個想法的層面去想一想呢?辦法往往就出來了。”
少年問:“你是指跳出那兩個相對想法的自有范疇?”
智者說:“是這樣的。要想超越先要有不超越,把某個相對層面的內容弄清楚了,再跳到更高的層面,這是一個必然的過程。所以我們面對一件事情,首先要了解事情所涉及的有哪些層次,一層、兩層、三層,了解得越多越好。把某一層弄清楚了,才能跳到更高的層面去,以此類推,直到感覺能解決問題為止。一般來講, 三層是一道關口,到了三層的地方,基本上就能說清楚了。再多的話,是六層、九層,《易經》的表述方法就很明顯地體現了這一點。而實際的情形也的確大多如此。”
少年疑惑地問 “這個東西,不是想超就可以超的吧?”
智者回答說:“當然不那么簡單。這里的關鍵是我們要養成超出相對層次看問題的習慣,要知道‘這’是 能夠超出的,‘它’不是全部。哪怕這個‘這’是多么完美、多么了不起,也用不著死抱著一輩子不放,有沒有這個主動意識,大不一樣。”
少年說 :“比如宗教?”
智者說:“你看歷史上的很多教派的發展,信教的人和不信教的人爭得一塌糊涂,甚至會引發戰爭。 當然這些戰爭的原因是綜合的,但其中總是存了教義之爭的。在我看來 ,一句老話叫‘ 信則有,不信則無’。重要的是,信教的人要知道這世上還有很多不信教的人,還有很多信其他教的人,只要不搞亂社會安全,大家是可以共存的,這就夠了。信教是精神寄托嘛,大家各寄各的,有什么關系呢。一定要打仗,這就是愚昧。如果有邪教危及社會安全.是另一回事。不能危及社會安全,就是考慮這件事的底線。不能只在信與不信這么一個小圈子里面打轉轉。”
少年說:“推而廣之的話 ,科學定理、社會制度、思想意識、經濟理論、藝術流派等等的發展變化都可以套用這個法則來認識嘍?”
智者說:“是的,每個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這些東西都會產生出相應的說法,也許是很優秀的說法。有的人在思想上就死抱著不放,結果就被歷史拋棄了,有的人就能在原來基礎上根據新的情況不斷超越,就又成了歷史的領跑者。”
少年又問:“那么這樣超越相對層次的思維方法有什么樣的表現特征呢?”
智者回答說:“在我們的思維進行超越的時候有這樣幾個主要的現象:范圍進一步擴大,比如從個人到社會到宇宙,層面進一步深化,比如從行為到道德;時間進一步延伸,比如從現在到將來;問題的重要性進一步升級,比如從局部到全體;缺陷進一步完善,比如從粗放到精細,等等。當然,讀的書越多、經的事情越多、知識面越廣就越能做到超越相對層次,因為你知道得更多嘛。”
少年聽了這番話就又在琢磨怎么去使用這個超越法則了。 他問道:“那我們在運用這個法則的時候需要應意些什么嗎?”
智者倒是喜歡少年過種學以致用的精神,回答說:“面對一個事物,先要進入到事物的相對層次中去,而不貿然肯定或否定相對兩面的某一邊。把它們內部和外部的相對面找出來 ,一件事的主要相對面至少有一個,但還可能存在有很多其他的相對面。相對面找出來的越多,我們認識事物就會越深刻越全面。各個相對面的存在,都有它存在的理由,把這些理由也找出來。”
少年問:“對于這么多的相對層次不是總要找個不停吧?
智者回答說 :“我們考察一件事物的相對層次可能有很多,但真正需要我們認真考慮的往往是主要的幾個層次。我們具體思考一件事情往往不需要無限度地延伸,總有個邊界。根據所要思考的目的不同,各種相對層次所具有的影響力和有效度是不一樣的。那么,在不同的相對面、不同的相對層次中,找出一個或幾個主要的相對層次,對于思考的效果來說是很必要的。”
少年又問:“我感覺要找到這些主要的相對層次也不是容易的事呢。”
智者說:“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思維的目的也不一樣。隨著知識的增多,閱歷的增加,以及所負責任的加重等等,對于思維相對層次的超越也會越來路向高居次躍升。能級不一樣,相對層次的位置和形式也會不一樣。從低層次向高層次躍升,是超越相對層次的主要表現形式。只有你站在了更高的層面上的時候,才會更好地認識清楚你所面臨的某些相對層次。”
少年臉上出現奇怪的神情,問道 :“那不是會越跑越高、越跑越遠,最后就跑得沒有影子了?或者說大家都看不懂你了?”
智者笑笑說 :“你擔心的倒還真多。不過這個問題可以說是整個超越相對層次法則的精髓所在了。超越相對層次的真正含義,是能夠在各種層次中主動自由地出入和變化,略無阻礙,不管是從低到高還是從高到低,都是如此。就是我們常說的,要進得去,還能出得來,出來了,還要能進得去。高高低低都能不為牽絆,不為迷惑,但要注意跳出和跳回是有一定的轉換條件的。佛家的總綱 《金剛經》 和咱們中國禪宗的 《六祖壇經》 總起來就說了這樣一個意思,當然他們還有其他一些更精奧的說法,值得學習。”
少年高興地說:“我就喜歡這樣自由自在的感覺。”
智者總結說 :“所以,思維的總高度其實是沒有規定高度的,能做到根據某種需要來自由把握高度,就是最高。自由出入,自由變化,自由把握,沒有障礙,才是我們要追求的高境界。”
少年還沒完沒了,問:“那我待在某個相對層次上就不想出來,你怎么著?”
智者輕輕一腳踢在少年的屁股上,笑著說 :“你愛待哪兒待哪兒,不出來拉倒!天又不會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