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方式X智商=“彎道超車”!

  “你喜歡香草味的冰淇淋還是巧克力味的冰淇淋?”

  有人說這曾經是康奈爾大學的一道面試題。不論是真是假,我因為好奇,便試著問身邊的朋友和兒子的中學同學。

  當他們報完了自己的喜好后,我也學著考官的樣子示意他們繼續,甚至提醒他們:

  假如這是在面試,你想想還能再說點什么嗎?”

  基本上大家都是一副茫然或者抓狂的樣子。

  直到,我問一個5歲的小女孩兒:“你喜歡香草味的冰淇淋還是巧克力味的冰淇淋?”

  她說:“香草味的。我不喜歡巧克力,巧克力太甜。我媽媽說太甜的東西吃多了不好,對牙齒也不好,不過本來太甜的東西我就不愛吃。”
 

  思維能力的核心在于“有效思考”

  假如真有這么道大學面試題,考官是想讓你選冰淇淋嗎?顯然不是。他要聽的是你思考問題的思路,了解你的思維能力。
 

  01 思維定式真的存在

  那么,我們能說5歲小朋友的思維能力比中學生以及成年人強嗎?當然不可能。這里呈現出的是一個思維習慣的問題。

  中學生和成年人因為經過了大量的選擇題訓練,所以形成了一個思維定勢:回答自己的選擇,結束!

  而小孩子沒有接受過這樣的訓練,她還會按照天性,順著自己的思路將自己的所想都表達出來。

  我們且不說關于“選冰淇淋”的答案孰好孰壞,至少可以推測出:“思維定勢”問題好像真的存在。
 

  02 思維能力是可以被習得的

  國際公認的“使思維成為教育重點”運動的先驅、美國的拉吉羅教授在《思考的藝術》一書中也證明了:思考能力是可以被習得的。

  他說:許多人錯誤地認為“改變思考方式和態度似乎不太可能”,而事實就如叔本華所說:“每個人都把自己視野的極限當作了世界的極限”。教授告訴我們:

  如果你很少有或者沒有直接的機會對你的思考技能進行訓練,那么你的思考可能就被一些不好的習慣和態度束縛住了。”

  “有效思考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習慣問題”。所以,他力推思維習慣的培養。

  與此同時,近年來腦科學的發展也一再向人們證明“神經的可塑性”。我們的腦神經也像肌肉一樣,可以被訓練,并且遵循“用進廢退”的原則。簡單來說,就是:我們怎么使用大腦,大腦就會變成什么樣子。
 

  03 怎樣訓練孩子“有效思考”?

  這樣看來,要讓我們的孩子習慣性地進行有效思考:

  · 首先要明確什么是有效思考;

  · 其次還需要一套切實可行的訓練方式讓他們習慣于這樣的思考。

  專業的第三方測評機構——上海思來氏信息咨詢有限公司近年來對上海5萬多名3-12歲兒童進行了測評研究、輔助成長的培養后,深刻地認識到:

  應對未來的競爭,最需要鍛煉的是學生的核心思維:批判性思維,創新思維,解決問題的思維。通過這些核心思維進行的思考,我們可以稱之為“有效思考”。

  以學科為例,看到一道題目時你能不能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包括思考出題人的意圖,他要考察你什么方面的知識點或者能力?

  思考時要鍛煉的一個是發散能力,另一個是遷移能力——

  · 怎樣在學習一個知識點的時候,去發散出各式各樣的跟它有關的場景,舉一反三?

  · 怎么把一道題存在的經驗與教訓好好總結下來,把這個方法遷移到另外一種類型的題目上?

  思來氏的教育工作者們得出的結論是:越早進行這樣思維能力的訓練,孩子受益的時間就越長。

  但要讓孩子接受訓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 首先,必須是孩子主動愿意參與到學習中;

  · 其次,訓練者有能力推動受訓者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