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咨詢跟很多行業一樣,是個西方舶來品。話說,我們的現代生活哪兒不是西方舶來的呢:交通規則、能源電力、工業制造、分銷零售,連我們接受的教育,小學中學大學都市西方舶來的體制。
每個人的生活都受益于這個系統,個人想要發展也必須順著這個系統的規則來。那么問題來了,怎樣才是真正地順著這個系統?答:按系統的底層邏輯來。現代文明的最底層是西方科學思維,源起于古希臘哲學。
建議大家有機會去聽王東岳先生的哲學課,不為了背住老子說過什么,羅素說過什么。重要的是,他以一個東方哲人觀點,看穿東西方思維差異的根源,幫你一次性整理現代人必須具備的底層思維。
顧問式思維和西方哲科思維一脈相承,本文將通過兩部分內容來闡釋它們之間的關系:
第一部分,思維方式的成因。了解傳統中式思維的局限
第二部分,科學思維的方法。了解西方哲科的基本思維,和企業顧問是如何應用這種思維方法的
文章內容雖然有點兒長,還有點兒復雜,但顧問式思維還是有必要學的,不止顧問用得著,跟“探索”有關的所有事兒都需要——總不能永遠只能做泊來的事,總是等風起了才屁顛屁顛地追風口,是吧。
一、思維方式的成因
不同文明的起源與發展,影響著思維方式的分化
1. 中華文明下的思維方式:具象、人本
具象
我們的文字是以具體形象為基礎的,是具象之上的抽象。比如“齊”字,象形文字里以風吹麥浪的形象代表“齊”,比如“闖”字,馬跑進門里為闖。這些字,活脫脫的都是故事。形象類比,這也是我們中國人學習新東西習慣的方式,在已經知道的事物上做歸納類比,說來說去還是在已知的圈層里。
關注人際關系
農耕文明下的祖先們,在東亞相對閉塞的天地里,只管低頭勞作。遇上豐收,多余的東西由部落統一分配;遇上欠收,人們為生存就會想各種方法使自己多分得口糧。千百萬年下來,論人際關系的能力,地球上真沒有誰比得上咱中國人的水平。祖先留傳下來的文化里,重視社會關系早早地超越了探索自然。
2. 西方文明下的思維方式:抽象、進取
西方文明源起于環地中海的文明。地中海沿岸多山地,少平原,海岸線破碎,島嶼眾多。地中海就象歐亞非之間的內湖,風平浪靜,古人只要用一葉扁舟就能橫跨地中海。地理條件促進了外向交流。在那之上,發展出了另一類完全不同的文明。
抽象
族群分立,人們必須交流以獲得生存資料,他們最終放棄了象形文字,因為大家沒法靠約定俗成對某個形象達成統一的意思。于時大家只能規定注音規則,由此產生了拼音文字。
拼音文字里,任何一個主體必須先被定義,整個敘述必須有一定的語法結構才不致于引起歧義。使用拼音文字的人,說每句話、做每件事,都必須在邏輯通路上運行。可以說,西方人分分秒秒訓練著抽象思維能力,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他們的思想體系。
例 1:象形文字里,“日”字表形,讓人一看就懂。而英文里“the sun”必須被定義后才能代表太陽——拼音文字需要抽象定義。
例 2:表達贊賞,說“很好”時,英文講“This is fine.”中國人卻從來不說“這是很好。”——英語有嚴格的語法結構。
平等、契約、創新、冒險
貧瘠的土地、開放的地沿,促使人們不斷走出去冒險;大量的商品交換,培養了人們的規則意識、契約精神。
抽象文字所催生的抽象思維方式,使人們在冒險中不斷以抽象思維追究自然的終極;而在頻繁的交換中,人們則不斷產生新的抽象概念來規范交易行為。科學和商業的體系就是這樣萌芽了。
小結
具象式的思維使古代中華達到了極高的藝術成就和工匠水平,但在現代社會下傳統中式思維的弊端更加明顯:
1.我什么都知道
當周易拿出八卦,世間的所有可能性就被說盡了; 當孔子的思想成形,后世只需不斷引經據典就好了。我們相信一切都在那兒,所以學習變成了用各種方式去歸納已經有的東西。
2.實用主義
中國人講“學以致用”,不能拿來用的不叫學問。導致人們目光易局限在短期效益。我們的古代工匠技藝高超,但那叫技術,不叫科學。所謂的技術,是先制作,通過千百次的經驗歸納出一個理論,再用事后的實踐來檢驗。這樣出來的理論永遠跳不出已有的圈層。
3.微言大意,不求精密
我們喜歡用見到的各種素材去堆砌歸納——講一個故事就得出一個結論,而不在乎這個“故事”和這個“所以”之間的邏輯是否嚴謹。所有人考慮問題極其粗略,我們叫“微言大意”。由于缺少精密邏輯,人們很容易出現從一個現象或幾個現象直接得出結論的直線式思維。
這樣的思考方式下,最終,視野被遮蔽,人們愛做舶來,卻做不出創新。
二、科學思維的方法
從顧問的角度,教你科學的思維方法
1. 追究終極——從本質上抽象概念
下面的兩段話,從哲學角度幫你理解“追究終極”:
① 終究終極,把事物追問到終極點上,理性才會停止
古希臘哲人認為:凡是看見的必是表淺的,我們必須尋找普遍信息后面的東西,這個東西叫“真存”。
比如:世界上之所以有桌子,是因為先有桌子的理念(原型),我們現實看到的桌子是流變的不穩定的。之所以世界上有“桌子”這個東西永存,是因為有“桌子”這個理念,先定義了這個抽象的概念,才可能不斷地創造新的桌子。
② 感知欺騙著你
眼見不為實。我們把自己感知到的體系叫世界,但這是你的主觀世界,你永遠不知道真正的世界是什么。我們所看到的所有事物,都經過了我們的感知系統的加工,我們常常忽略了感知系統的加工過程,卻把感知的結果當做“真存”。
比如:蛇感知到的森林,和人看到的森林是同樣的嗎? 即使響尾蛇就在你面前,它所“看”到的森林和獵物也完全不是你眼中的樣子。憑什么人所感知的世界才是真的?
在森林里,我們平時吃到的水果,它是甜的,毒蘑菇則多半是苦的。那不過是因為從穴居人祖先那延續下來的大腦在告訴我們,什么是安全的,什么是危險的。
延展—顧問式思維怎么用
1. 定義先行
討論桌子的問題,大家要先對桌子的定義先取得共識,否則,你講桌面,他講木腿,每個人就著自已腦海里的圖像談事情,永無結果。
比如,某新聞曝光某偶像的私生活問題,粉絲們紛紛指責記者:“你知道他有多努力嗎?”——說的就不是一回事兒好吧。用這種思維在企業經營里,什么好想法可都被攪黃了。
2. 現象不是問題,本質才是
中層干部工作績效不佳,這不是問題,只是現象。直線思維的管理者會說:績效不好,那我就加強績效管理。真正的顧問卻要展開層層邏輯去探究:這可能是工作意愿不強,也可能是工作能力不足,意愿不強又有多種可能的原因。不追究終極,找不到真正的癥結。
2. 精密邏輯——用“假設-證明”去解構問題
下面這段話,從哲學角度幫你理解“精密邏輯”:
古希臘哲學家認為這個世界就是背后的精密邏輯系統營造出來的世界。他們不斷試圖用精密邏輯的方法描述世界的本真。
證明首先應該是邏輯證明。一個假設做出來,他必須獲得其他人的認可,你就必須求證他。證明是一個精密邏輯展開的過程,天下沒有非邏輯證明。
其次,證明是精密邏輯的展開。邏輯證明是從思想上推演,是精密邏輯一層一層推導出來的,用這樣縱深的方式調動智慧。
例,平面幾何里的精密邏輯:
① 通過追究終極,定義出抽象的形的概念:點、線、面
② 提出假設:世界萬物是形的組合變化
③ 邏輯推導,展開邏輯結構:《形論》中首先展開了點、線、面之間所有可能的關系,并去除了其中重復和不重要的可能,最終確定了五大公理。這五大公理窮盡了平面幾何的底層邏輯
④ 在邏輯結構的指引下用現實素材去驗證:弓箭、延伸的道路、甜甜圈、桌角、桌面......
平面幾何的原理直到今天仍在發揮作用。
延展—顧問式思維怎么用
邏輯樹與“假設-驗證”
這是在抽象層面拆解問題的過程,邏輯樹要延展直到拆無可拆,可以直白地對某個細項假設驗證對錯為止。邏輯展開的過程,強調“完全窮盡、相互獨立”,唯這樣,構建出的邏輯樹才經得起推敲。
比如我們講養花要控制陽光、水分、肥料。有人說:你錯了,漏了個因素叫“土壤”。可土壤其實是介質,不同土壤會影響水分和肥料的吸收,它跟陽光、水分、肥料根本不在一個層面,違反了相互獨立的原則。
當顧問研究一家企業的渠道能力時,也需要從多個角度去拆解,直到發現企業最需要提升的那個點,而不會直接套用所謂的成功企業做法。
3、科學前瞻——新一輪“假設-證明”去建構方案
下面這段話,從哲學角度幫你理解“假設-驗證”是如何實現科學前瞻的:
西方哲學認為,既然我們感知的信息全是假象,那么這世界的本體是什么,我們必須去假設,然后給出證明。——為解決一個問題,提前在信息量不足的時候,將問題在邏輯上展開,并給出初步的答案,而這個初步的探問是后人展開實證的向導。這就是科學前瞻,它為人類不斷開拓視野、文明不斷升階提供了可能。
但在傳統中國人的思想中,我們最不能接受的就是假設。我們的文化大成,經史子集,都是歷史的集中表述,歷史學絕不允許假設。在中國文化中,假設是不重要的,因而我們在學習西式思維時,最難適應的也是假設。想想當年學幾何時的假設-證明,后來接觸到的會計學的基本假設,多少人從開頭起就是蒙的。
例,日心說:
① 起因——前人的“真理”,托勒密地心說
近2000年前,托勒密基于當時的天文觀測,提出了地心說,并提出了他的理論模型。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所有星體圍繞地球做勻速圓周運動。
② 追究終極——哥白尼拷問前人理論中的邏輯破綻
· 如果所有星體圍繞地球做勻速圓周運轉,那么,不同時間觀測時,為什么大多數星體跟地球之間有明顯的距離變化
· 只有太陽與地球的相對距離變化不大
· 太陽與其它星體的相對距離是否同樣變化不大?
③ 提出新假設——日心說
如果把宇宙的中心改為太陽,那么上述破綻就被解釋清楚了
④ 邏輯證明
· 哥白尼在他的著作《天體運行論》中系統闡述了日心說的思想
· 但很可惜,當時人們的經驗與日心說實在相違背——有誰能感覺到大地在動?
⑤ 啟發前瞻探索
· 數十年后,伽利略發明天文望遠鏡,觀測到新的證據,證實了當初的邏輯推演
· 觀測到了木衛體系,證明地球不是宇宙唯一的中心
· 觀測到了金星滿盈現象。只有金星和地球同時圍繞太陽轉才能解釋金星滿盈現象,而地心說完全解釋不了金星的運行軌跡
⑥ 科學繼續發展,日心說也有暴露破綻的一天。
延展—顧問式思維怎么用
什么樣的解決方案更靠譜
在傳統的中式思維中,企業的發展要“學習先進經驗”或“在實踐中摸索”。可是,市場哪容一家企業無數次地“實踐檢驗真理”。學習別家企業的經驗總造不出同樣成功的企業;培訓聽來的好辦法,回到自家怎么一用就死。這是中式思維給經營企業帶來的風險。
顧問們的思維,則是大膽做前瞻性假設,先從邏輯上驗證,再投入到實踐中嘗試。顧問為企業提出的商業模式,事先一定是經過多方的論證,甚至在團隊內部無數輪面紅耳赤的爭論,并查閱大量數據事實,推翻掉所有不可執行的假設,最終留存下來的才是真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