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行,究竟是不是一曲歡樂頌?

最近的熱播劇《歡樂頌》大家都在追吧。劇中的安迪就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投行女,外表光鮮,氣質出眾,工作精明干練。可是真正的投行生活是什么樣的呢?想躋身百里挑一的投行又要做好哪些準備?今天,小歐請來中歐職業發展中心的李玥為大家揭秘投行那些事兒。

讓人又愛又恨的投行

讓人又愛又恨的投行

10多年前,當我還是普華永道的一名高級審計師時,曾全程參與了港交所的一個IPO項目,與公司IPO的主承銷商——某國際投行有過歷時一年的合作。國際投行在處理IPO項目時展現的專業、敬業,同時在與中國民營企業打交道時的務實和接地氣,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讓我立志要進入投行這個領域。

出差坐頭等艙,住五星級酒店,穿手工定制西服,華麗麗的路演……這是你眼中高端金領人士精彩的投行生活嗎?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空中飛人,無盡的加班,All-time Reachable,掙錢不少卻沒時間花……這或許就是現實中的投行生活。

不可否認,做投行相當辛苦。回想自己當年在摩根士丹利,挺著8個多月的大肚子像打了雞血似的每天加班,被大家戲稱為“孕婦中的戰斗機”。可為什么眾多名校學子還是對投行趨之若鶩?高薪,不可否認的高薪!幾乎沒有幾個行業的薪水能夠與投行相提并論。

別人眼中的投行工作

別人眼中的投行工作

現實中的投行工作

現實中的投行工作

作為一名職業顧問,我更想說的是,進入投行是職業生涯中絕佳的學習機會。你能學到扎實的金融知識,與許多優秀的人共事。無論同事還是客戶,都是各個行業的精英。接觸特色各異的行業和了不起的人,并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這個行業對你的錘煉會讓你終身受益:即使有一天你選擇離開投行,這種近乎偏執于細節的行業生存法則,也足以令你在其他領域,尤其是金融領域所向披靡。

或許投行就是這樣一個讓人又愛又恨,挑戰與樂趣兼備的行業。這就是投行的魅力。

小貼士高大上的頂尖投行

很多人一聽投行,就覺得是“高大上”的行業,但大多數人對這個行業并不了解。投行即投資銀行,既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投資,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銀行。說白了,投行就是幫助企業融資并為其融資提供服務的金融中介機構。

企業的發展離不開資金的支持。投資銀行的價值在于能夠通過多種融資渠道幫助企業獲得資金:證券發行與承銷交易、企業重組與兼并收購、發行債券與杠桿融資等等,都屬于投資銀行業務的范疇。

全球頂尖大型投行包括以下這些如雷貫耳的名字:高盛、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美銀美林、花旗、巴克萊、瑞銀、瑞信、德意志銀行。除此以外,其他跨國銀行如匯豐、渣打、法巴、 法興、 野村等也有相應的投行業務。

全球頂尖大型投行包括以下這些如雷貫耳的名字:高盛、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美銀美林、花旗、巴克萊、瑞銀、瑞信、德意志銀行。除此以外,其他跨國銀行如匯豐、渣打、法巴、 法興、 野村等也有相應的投行業務。

各國家和地區都有自己的本土投行和專注于某業務領域的精品投行,例如中國的中信、中金,以及服務于新經濟的華興資本等。在中國,你更有機會成為投資銀行家

投資銀行業的發展與經濟發展息息相關。2008年次貸危機后,華爾街投行經歷了向銀行控股公司的轉變,如美銀美林,從而開啟了全球投行業由分業走向混業的大趨勢。

在當今中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中,不少投行在初創型企業的商業模式成型后即開始介入,滿足企業在各個階段的融資需求;隨后通過深入研究其所處行業,將企業推向IPO或撮合其與產業鏈橫向縱向的一系列公司等實施并購交易;在企業發展過程中,投行幫助企業安排股債融資;若企業所在的上市估值偏低,投行安排企業私有化并轉板(如中概股回歸);若企業業務成熟轉型,投行還可幫助把新業務分拆上市。

總而言之,過去的投行是以產品型導向為主,未來將逐漸轉向針對客戶的全業務鏈、全生命周期發展,為企業提供包括IPO、股權融資、債權融資、并購財務顧問以及并購中所產生的配套資金需求等全方位綜合性投行服務。

隨著證券市場對險資養老金等機構投資者的逐步開放、注冊制的推進、并購重組審批的簡化和新三板做市商的深入發展等等,中國的投資銀行也在不斷變革和走向市場化。近些年,高盛、摩根等全球頂尖大型投行紛紛搶灘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正是看中了中國等新興國家在全球市場的重要地位。它們的國際經驗和專業能力,也將幫助中國的投資銀行業發展得更快更好。

掌握這些技能,等于一只腳跨進投行

大型投行的核心業務一般包括:財務顧問、并購、資本市場、銷售交易、固定收益、研究、資產管理、風控與合規等等。

縱觀中歐近些年的MBA畢業生,他們不僅活躍在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花旗、瑞銀、瑞信、德意志銀行等全球頂尖投行的并購、資本市場、銷售交易、資產管理等核心業務崗位,在中金、中信等本土大型投行和眾多精品投行里也嶄露頭角。在他們看來,MBA商學院(或者金融學)的教育中,有一些基本工具是很實用的,例如《會計》《金融》《公司財務管理》等。

縱觀中歐近些年的MBA畢業生,他們不僅活躍在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花旗、瑞銀、瑞信、德意志銀行等全球頂尖投行的并購、資本市場、銷售交易、資產管理等核心業務崗位,在中金、中信等本土大型投行和眾多精品投行里也嶄露頭角。在他們看來,MBA商學院(或者金融學)的教育中,有一些基本工具是很實用的,例如《會計》《金融》《公司財務管理》等。

更重要的是,中歐MBA教學強調對學生軟硬技能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因為投行本質是一種智力產品,而不是實體產品。你需要利用這些基本工具與客戶一起工作,幫助他們解決融資問題;運用金融資本和智力資本做出一個思維的產物,而這一產物通常會在特定的金融市場上體現出它的價值。

基本上投行會有固定的職業階梯:分析師 經理 副總裁 董事/執行董事 董事總經理。相較于大學本科畢業生,MBA畢業生通常具有完備的知識體系、相對成熟的性格和一定的行業背景,所以中歐MBA畢業生進入投行后一般直接從經理職位做起。未來的職業發展之路也精彩紛呈:長期從事投行事業、轉入買方的私募或對沖基金、到企業做企業發展(Corporate Development)……投行出身的人還有什么不能做的呢?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讀商學院MBA,最功利的動機是轉行找工作,特別是轉入高大上的投行咨詢等行業,以及近些年來蓬勃發展的互聯網和醫藥領域。這個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達到的。然而,作為一名從四大轉入投行再轉入商學院的職業顧問,我認為商學院最重要的東西,不是讓你畢業后立竿見影地找到工作,而是讓你個人和職業規劃產生深度的改變,從而更長遠地影響你的人生和職業發展的后勁。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讀商學院MBA,最功利的動機是轉行找工作,特別是轉入高大上的投行咨詢等行業,以及近些年來蓬勃發展的互聯網和醫藥領域。這個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達到的。然而,作為一名從四大轉入投行再轉入商學院的職業顧問,我認為商學院最重要的東西,不是讓你畢業后立竿見影地找到工作,而是讓你個人和職業規劃產生深度的改變,從而更長遠地影響你的人生和職業發展的后勁。

正如中歐所秉承的理念,培養兼具中國深度和全球廣度、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的領導者。商學院教給學生的,除了實用的基本工具,更是一種審視世界的思路。這些東西未必在開始幾年里有用,但是十幾年后一定能顯示出非常強大的力量。

對MBA學生而言,無論是進入投行還是其他行業,你應該去做你想做的事情,你有熱情感興趣的事情。一位資深的投資銀行家曾對我說過,他熱愛投行是因為投行是一個令人尊重的職業。想要得到尊重,首先要尊重自己、尊重客戶,與客戶并肩作戰、實現共贏。那么熱愛投行的MBA小伙伴們,該如何為進入投行做準備呢?

在投行工作要軟硬實力兼備,基本技能方面除了財務分析能力,思維的邏輯性、領導力、快速學習與應變能力、抗壓能力、溝通與團隊合作等都是投行考察人才的重要因素。談到技術層面,MBA教學的案例(Case)分析和估值建模(Valuation Modeling)對于投行面試都是非常有幫助的。

具備這些還遠遠不夠,對投行業的熱愛、對市場動態的敏感度、有條理且言簡意賅、淵博的知識和強大的自信,當然還有積極的人際網絡……總之,你需要是一個全面發展的人,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投資銀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