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精品投行 5 年內的發展趨勢是怎樣的

要思考中國未來“精品投行”發展趨勢的問題,要從三個更大的方面來入手:

1、券商牌照是否放開?

2、分業經營的格局會否被打破?

3、外資是否會被允許進入?

這三點的影響程度,依次遞減

最近兩天關于券商牌照的消息放開又開始流傳開來。

財新網記者獲悉,中國證監會將于年內想社會開放一批單項/專業證券公司業務牌照,涵蓋并購財務顧問、資產管理、自營和投資顧問等。

這其實已經不是什么新鮮消息了。去年此時,郭主席還在位的時期,就已經開始有這樣的風聲,過去一年多,類似的消息也不止一次聽到,只是到現在為止,監管層對是否放開、何時放開、怎么放開都還是言辭閃爍,不置可否。這樣看來,真正等到券商牌照放開,且不知要多久。

中國的券商數量一直穩定在100多家左右,證監會也是多年都未曾發放新的券商牌照。這100多家券商,絕大多數都是所謂的“綜合性券商”。而與“綜合性券商”相對應的“單項/專業證券公司”中,從事財務顧問、資產管理方面的公司,就是我們通常所謂的”精品投行”了。

顯而易見,如果消息屬實,年內的這批牌照的獲得者,將會是法律上真正意義的第一批“精品投行”。畢竟,現時多數打著“精品投行”旗號的公司,都是以“投資咨詢”為名義注冊公司的。

名正言順的意義在于,首先,業務范圍擴大。過去不能做的,現在(或許)可以做了。比如現在的精品投行的主流業務,并購財務顧問業務,就只能做所謂的跨境并購業務。國內上市公司的境內并購,“咨詢公司”是沒有資格去做的。而且在涉及國內上市公司的情況下,許多需要與國內資本市場打交道的事情,也是不能做的。其次,增強公司的吸引力。這一方面是對于客戶而言,一家有牌照的,名正言順的“投行”要比一家頂著咨詢名號的公司對國內不少“土鱉”企業顯得上檔次、可信賴的多。另一方是對于人才來說,進入一家從事并購業務的“精品投行”與進入綜合型券商的并購部門,從實質上來說,已經區別不大了。今后轉職,跳槽的可選擇范圍也會大很多。如果當年盛傳的“財務主辦人”考試(財主考試)真的實行,名正言順的精品投行從業人員也可以從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