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共進是產權市場企業并購的主流特征

  2018年12月9日,由全中國并購公會主辦的第十五屆中國并購年會在深圳舉行,北交所總裁朱戈受邀參會,并發表題為《國民共進是產權市場企業并購的主流特征》的演講,以下是演講全文: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嘉賓:
 

  大家下午好!非常榮幸參加這次并購年會,和大家一起交流企業并購方面的一些情況。

  

 

  這里首先簡單介紹下北交所的基本情況。一直以來,北交所被政府部門賦予兩大功能定位:
       
       一個叫做“政府管理經濟的市場化工具”。就是政府部門通過北交所這樣一個市場化平臺配置資源、發現價值,實現管理和調控經濟的目的。這主要體現在北交所被政府部門賦予很多業務資質。我們是國務院國資委選定的中央企業產權轉讓、增資擴股、重大資產轉讓服務機構,是全國僅有的兩家中央企業國有資產交易全牌照服務機構之一。同時,北交所還是北京市國資委選定的企業國有資產交易機構;中管局和國管局選定的中央和國家機關行政事業單位資產處置機構;北京市旅游委和體育局選定的北京市旅游、體育資源交易機構等等。

       第二個定位叫做“首都要素市場的重要建設者和運營者”。北交所根據北京市關于建設首都要素市場體系的統一部署,投資設立中國技術交易所、北京金融資產交易所、北京環境交易所等10個專業交易平臺和北京登記結算有限公司等6個支撐服務機構,圍繞要素交易生態鏈,形成集團化運營架構,業務范圍涵蓋權益、實物資產、大宗商品和金融產品等四大類別,包括技術、林權、礦權、環境權益、鐵礦石、企業債券、委托債權等多個品種。近三年,北交所集團的總體交易規模始終保持在50000億以上,2018年有望再次超過60000億。可以說,北交所集團的建設和實踐,一直為促進中央和地方各類要素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價值發現,為支撐產業結構調整和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發揮著重要作用。

 

  關于企業并購,應該說,北交所實際上是一個中國特色的、有形的并購交易平臺,這也是我們的基礎業務和核心服務。我剛才講,北交所是國務院國資委和北京市國資委授權的企業國有資產交易平臺,中央和地方國有企業轉讓非上市公司股權、開展增資擴股,都要通過產權市場公開操作,這其中北交所交易規模大約占到全國市場的三分之一。同時,我們也為大量的非國有企業,包括上市公司提供并購重組和資產處置服務。這里有一組Wind(萬得)的最新統計數據,今年前11個月,中國并購市場共發生并購交易10757項,披露出來的交易金額大約是3萬億。同期,北交所共成交完成國有和非國有產權轉讓、增資擴股共1131項,交易金額2141.14億元,全國產權市場的交易金額大約7000億左右,占到全國并購市場交易額的接近四分之一。從這組數據也可以看出,產權市場已經成為中國并購市場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但同時,今年以來的中國經濟面臨的內外部環境更加復雜。從國內看,經濟發展的周期性、體制機制性矛盾更為凸顯,經濟運行中的結構性矛盾仍較突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包括金融防風險深入推進。國際上,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美國挑起的貿易摩擦包括對中國高新技術企業的限制和遏制,都對中國宏觀經濟和金融市場構成負面影響。
 

  多重因素之下,實體經濟特別是民營企業感受到很大壓力,民營經濟離場論、國進民退等聲音也是甚囂塵上。近期呢,習主席、劉鶴副總理都提出要毫不動搖支持民營經濟發展,一行兩會包括其他中央部門和地方政府的主要領導都在喊話,或者已經出臺相關政策和實際行動,為民營企業發展營造更好的法治環境,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為民營企業提供多方面的資金支持等等。
 

  所以,在當前這樣的大背景下,我覺得并不是“國進民退”或者“民進國退”,我們更應當提的是“國民共進”、“國民融合發展”或者叫做國民抱團取暖、共克時艱。從產權市場的一些交易數據和交易案例,其實也體現出這一點。
 

  第一個,是非公資本大量受讓國有企業股權。我們看北交所的交易數據,前11個月,民營企業、自然人和外資,共受讓企業國有產權400項,占全部成交項目的77%,交易金額占到468億元,占比81%。我們看近五年來的占比情況,2017年達到85%左右的峰值,2018年前11個月雖然略有下降,但仍在80%左右,沒有太大波動,這也說明民營企業仍是受讓企業國有產權的主力,國有資本和民營資本之間的互動關系一直比較穩定。
 

  第二個,我們看國企混改。當前中國經濟的內外部環境,實際上也是在倒逼國有企業全面深化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更是被列為國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我們看數據,今年前11個月,共有142家國有企業通過北交所完成混改,同比增長13.6%,共計引入非公資本257.18億元,同比增長31.68%。這其中,混改過程中,轉讓50%以上股權、將控制權轉讓的有34家,同比增長54.55%。所以說,非公資本參與國企混改的勢頭不僅沒有減弱,而是在增強。比如,我們今年7月剛剛完成的一個混改案例,中國鐵路總公司旗下動車網絡公司49%股權轉讓項目,最后引入位于咱們深圳的互聯網巨頭騰訊公司和浙江的吉利控股聯合體作為受讓方,兩家都是很知名的民營企業,交易金額達到43億元,這也成為鐵路行業混改的第一單,這個項目的完成實現了“高鐵網”和“互聯網”的雙網融合,今后大家在高鐵上也可以享受方便快捷的WIFI網絡服務了。
 

  第三個,國有企業之間實際上也在加強融合。前11個月,通過北交所成交的央企之間的股權多元化項目有 27項,同比增長107.69%,交易金額138.77億元,同比增長22.8%;中央企業和地方國企之間成交的股權多元化項目有42項,同比增長48%,交易金額117.21億元,同比增長了75.08%。這體現出各級國有企業以股權為紐帶,通過優化股權結構,促進產業融合和協同發展的趨勢越來越強。比如中石化川氣東送天然氣管道公司增資擴股項目,這個項目是中石化油品銷售終端推進混改之后,在油氣管網改革方面的又一個大動作。最終這個項目最終確定中國人壽和國投交通為投資者,融資總金額達到228億,新股東合計占比50%,兩家投資方都是國有企業,但是保險資金來源非常多元,中國人壽的加入實際上也是社會資本對于國企改革特別是壟斷行業改革的一種深度參與。
 

  第四個,是專業資本參與國企改制重組力度顯著加強。前11個月,有97家專業投資機構參與國企股權多元化和混改項目投資,同比增長了32.88%,共投資項目89項,同比增長28.99%,投資金額241.26億,同比增長25.41%。這其中既有國有背景的中國國有資本風險投資基金、中國國有企業結構調整基金,也有民營背景的前海股權投資基金、中長勝基金等等,都通過北交所并購了大量國有企業股權。
 

  第五個,是民營企業特別是上市公司通過北交所開展并購重組和資產處置。最近這幾年呢,隨著監管部門不斷加強監管力度,越來越多的民營控股上市公司希望通過公開市場平臺開展并購重組和資產處置。北交所抓住這一時機,推出“上市公司并購重組和資產處置”服務。最近兩年,這一類的項目我們掛牌了156項,已經成交的有29項,交易金額34.95億元。這其中的受讓方既有民營企業,也有國有企業。比如我們最近完成的、被稱為“蘇幫菜館第一樓”的蘇州松鶴樓股權轉讓項目,轉讓方是一家民營企業,最后通過北交所,由民營上市公司豫園股份收購。大家知道,上海豫園是一家以經營中華老字號為主的企業,通過產權市場深入挖掘投資人,最終實現了老字號資源的優化配置,實際上也是一種傳承。特別是最近我們感覺到,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為了擴大市場份額,提升經營管理水平,當然也有信貸收緊的因素,都積極聯系我們,希望與一些國有企業開展并購重組,這跟最近一些國有企業馳援民營上市公司、并購民營上市公司有些類似,我想這更像是抱團取暖,是“國民共進”、“國民融合發展”的一種體現,是很正常的資本運作。
 

  第六個,是金融企業股權向外資的開放。大家知道,放寬金融業外資準入是我國服務業對外開放的重點工作。最近一年,北交所也是感到這一類的項目明顯在增多。比如,招商局集團通過北交所轉讓其持有的華鑫基金部分股權,最終是由摩根士丹利通過競價方式受讓。轉讓后,摩根士丹利的持股比例達48.349%,成為華鑫基金的第一大股東。今年10月,國家能源投資集團和中糧集團同時通過北交所轉讓瑞銀證券部分股權,最終是由瑞士銀行受讓。轉讓后瑞士銀行的持股比例達51%,成為瑞銀證券的控股股東,這意味著,瑞銀證券將成為國內首家外資控股的券商,成為我國金融業擴大開放的重要案例。
 

  最近這兩年,國企改革的進度、力度、深度,我們感覺都在明顯加強,特別是國務院國企改革領導小組最近提出了國企全面改革的“雙百行動”,提出“五突破、一堅持”的改革目標,這些改革很多都會通過產權市場實現,同時民營企業的并購重組和資產處置行為預計也將持續活躍,所以對于各類社會資本來講,北交所平臺上將有越來越多的投資機會。我們也希望大家持續關注、支持北交所的發展,參與北交所平臺項目的投資,或圍繞各類交易開展相關服務工作。
 

  習主席在談到一帶一路國家合作時說,“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我想對于國有和民營資本的合作同樣如此,只有國有和民營共同發展、“國民共進”、“國民融合發展”,我們才能度過這個寒冬,一起迎來春天!
 

  我的交流就到這里,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