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權市場是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頂層制度設計,而產權交易機構作為產權市場的核心載體,伴隨著國企改革的全部歷程,在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和防范國有資產流失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歷史作用。據國家權威部門數據統計,從2007年至2015年的8年間,產權市場全行業掛牌轉讓國有產權成交接近1萬億元,通過市場競爭,國有產權增值達到1626億元。產權市場在國有資本流動重組過程中的功能與作用得以充分顯現,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和社會的廣泛認可。在黨的十八大深化國企改革大背景下,鑒于產權市場成效顯著,中央將產權市場和證券市場同時作為實現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所依靠的資本市場,出臺了一系列推動產權市場發展的改革政策。
在國企深改的新政策中,資本市場已經成為當前產權市場新的名片。今年6月24日,國務院國資委和財政部聯合發文,并請示國務院同意出臺了《企業國有資產交易監督管理辦法》(國務院國資委、財政部令第32號)(以下簡稱“32號令”),這個文件的出臺無疑是對產權市場的發展具有里程碑似的意義。作為產權市場從業人員,我們更多關注的是政策對市場、機構和人員生存發展方面的意義。
一是,政策重新定義了產權市場的資本市場定位,這是對產權交易制度的重要理論創新,也是對資本市場制度的重要突破性成果。產權交易制度是基于美國經濟學家科斯的現代企業理論中交易成本理論豐富和發展起來的制度體系,它不僅涉及經濟學中的博弈理論、信息經濟理論、委托代理理論,還創新性地探索了公共產品或者說是國有產權交易的經濟規律和制度設計,筆者認為當前的國有產權交易制度應當屬于微觀經濟學領域中重要的理論創新成果。我國的國有產權交易制度從最早的國有產權拍賣流轉制度到包括國有產權流轉、產權運營和產權融資在內的全流程資本交易制度逐步深入,經歷了近三十年的歷程,并把現代交易場所制度和最新的互聯網技術有機結合,大膽創新了國有產權交易的資本市場制度框架和監管體系,也為產權交易市場成為創新型資本市場夯實了理論基礎。其中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以“國有企業增資擴股進場交易”等一系列超前的制度安排打破了多年來社會各界對于傳統產權交易機構的看法,不再把產權交易所僅當作一個國有資產領域的反腐倡廉的基地,而是看成為一個側重國有企業的產權結構調整、降本增效、運營招商、并購重組的全要素交易市場,特別還是通過線上線下并行完成交易的資本市場。
二是,政策指出了產權交易場所的市場化發展方向和每個交易機構的出路。32號令中很多看似簡化、看似原則的規定卻對產權市場做出了深刻改變的要求。如降低了交易方的投資門檻、拉長了信息披露的掛牌時間、去掉了具備區域影響力的紙媒體披露環節,卻保留了跨空間、跨時間的互聯網披露渠道。甚至還明確要求監管機構不要再畫地為牢,而是要在全國范圍內選擇合適的產權交易機構,而且對擬選擇交易機構的條件中特別強調其市場影響力、專業能力、信息化能力等。其實,文件的用意已經非常明確,那就是要求產權市場要通過聯合、協作、重組,打破區域分割,形成全國統一的大產權市場。作為每一個產權交易機構來講,已不再是國資委保護傘下面的所謂特許經營的產權交易場所了,面對文件對產權市場的高標準建設要求,跨行業競爭和國資監管已經倒逼交易機構必須做出選擇,要么改變自己,要么被淘汰。交易機構只有通過橫向整合的方式,繞開機構不同的體制機制限制,以共同出資方式搭建新的互聯網協同經營平臺,以充分的民主管理機制加快機構之間的實質性整合,以集中智慧共同研發來突破關鍵技術,集聚大家的力量導入各個機構的核心資源,共同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知名品牌。此外,還要通過網絡技術提高市場資源的集中度,通過交易機構的不斷加盟擴大市場的覆蓋面,構建服務全社會的統一產權市場才是唯一的出路。當前國內部分中小型產權交易機構順勢而動,整合全國資源匯聚于統一交易系統之中,共同組成共建、共用、共享、共治、共贏的互聯網交易平臺就是一個積極的探索。
三是,政策將確保國有資產不流失作為國有產權交易監管的重中之重,交易機構要做好全流程接受監督的準備。黨的十八大確立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理念,特別強調程序正義才能解決結果公正的問題,而對于國有資產監管問題則把嚴防國有資產流失作為重中之重,任何機構或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觸碰這一底線。因此,32號令特別強化了對產權交易機構的過程監管,這是需要高視重視的。新的監管要求不僅僅將業務局限于原來的指定機構,也不僅僅側重于對交易結果進行事后監督,更多的要求是對交易過程的動態監督,包括對業務過程的動態監督和對交易機構能力變化的動態監管,并明確加大了對于違規機構的處罰力度,此外需要強調的是,對于交易機構的第一條要求就是能力建設要求。由此來看,監管部門總的目標是抓住產權交易的過程規范和交易質量標準,以此為切入點來推動產權市場的供給側改革,也逼著交易機構提升質量,未來只有“德才兼備”的交易機構才能生存。
對產權交易機構而言,規范問題是底線,更多能力問題則是有上限要求但無止境,套用一句時髦話叫做“能力建設始終在路上”,這樣就對弱小型產權交易機構提出了嚴峻的考驗,但是做強交易機構也不是一日之功,還需要交易機構系統思考自身短板、逐步提升。所以最好的辦法還是能通過機構合作,共享業內優秀交易機構的優勢資源,這就需要各交易機構打破門戶之見,統一業務標準,共享大數據資源,使弱小機構可以跳出區域限制,有機會參與復雜業務,在業務合作中鍛煉隊伍,在資源共享中同步成長。
在現實生活當中,產權市場的范圍可以說大到無所不包,而產權市場的功能又關聯著當下我國改革任務的重中之重。所以內蒙古產權交易中心作為西部地區的產權交易機構要抓住以資本市場定位為前提的廣泛市場資源,通過機構聯合協作,重置市場的規章制度,通過系統共建統一的信息平臺。以開放的心態共享資源,以有利于投資人參與、有利于提高交易效率、有利于各類資本流動、有利于機構影響力的原則,將交易機構之間的信息實現互聯互通,同時與各類資本市場服務機構有機結合。這樣內蒙古產權市場就既能成為推動國企改革的生力軍,也能融入全國范圍內資本流動的全要素資本市場。
未來隨著交易信息技術的進步,全國統一的產權交易平臺上的客戶不僅僅只是國有企業,還包含著各種跨所有制、跨區域、跨行業的各種制造和消費平臺大數據的交易主體,這個平臺會成為以客戶操作為主的自主交易平臺,客戶在這個平臺上實現了自適應、自生長和自成熟。這樣的產權市場才能成為真正的主流資本市場。
(轉自中國產權網-專家觀點欄目,本文作者為內蒙古產權交易中心董事長 馬志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