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特的五種競爭力分析模型,被廣泛應用于很多行業的戰略制定。波特認為在任何行業中,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無論是提供產品還是提供服務,競爭的規則都包括在五種競爭力量內。這五種競爭力就是企業間的競爭、潛在新競爭者的進入、潛在替代品的開發、供應商的議價能力、購買者的議價能力。這五種競爭力量決定了企業的盈利能力和水平。
1競爭對手
企業間的競爭是五種力量中最主要的一種。公司必須在市場、價格、質量、產量、功能、服務、研發等方面建立自己的核心競爭優勢。
影響行業內企業競爭的因素有:產業增加、產品差異、商標專有、轉換成本、競爭者的多樣性、公司的風險等。
2新進入者
企業必須對新的市場進入者保持足夠的警惕,他們的存在將使企業做出相應的反應,而這樣又不可避免地需要公司投入相應的資源。
影響潛在新競爭者進入的因素有:經濟規模、專賣產品的差別、商標專有、絕對成本優勢、政府政策等。
3購買者
當用戶分布集中、規模較大或大批量購貨時,他們的議價能力將成為影響產業競爭強度的一個主要因素。
決定購買者力量的因素有:買方的集中程度相對于企業的集中程度、買方的數量、買方信息、替代品、產品差異、質量/性能影響、買方利潤、決策者的激勵。
4替代產品
在很多產業,替代品的存在為產品的價格設置了上限,當產品價格超過這一上限時,用戶將轉向其他替代產品。
決定替代威脅的因素有:替代品的相對價格表現、客戶對替代品的使用傾向等。
5供應商
供應商的議價力量會影響產業的競爭程度,尤其是當供應商壟斷程度比較高、原材料替代品比較少,或者改用其他原材料的轉換成本比較高時更是如此。
決定供應商力量的因素有:投入的差異、產業中供方和企業的轉換成本、供方的集中程度、與產業總購買量的相關成本、產業中企業前向整合相對于后向整合的威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