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興資本是近年來中國國內興起的精品投行的代表,成立于2004年,創始人包凡曾在摩根士丹利和瑞士信貸有7年的投行工作經驗,后加入國內IT軟件公司亞信集團擔任首席戰略官。
作為后起之秀,華興資本的定位非常清晰,其業務重點關注高科技、醫療保健、消費三大新興行業,重中之重就是互聯網產業。與老式投行的華爾街精品投行一樣,在股東結構上華興資本也是典型的合伙制公司,管理層擁有100%的公司股權,沒有一個外部股東。作為深耕互聯網行業的精品投行,華興資本在互聯網領域投入了巨大精力,因此在互聯網行業的資本運作,幾乎都能看到華興資本的身影。據統計,華興資本約80%的項目為互聯網公司,阿里、騰訊、百度、京東、奇虎等一線國內互聯網巨頭都是其客戶。
所謂時勢造英雄,2009年以前的華興資本并不活躍,但2010年,國內互聯網融資與并購逐漸轉熱,并最終在2013年呈現井噴式的爆發。
2010年這一年前后發生了許多分水嶺級別的事件。
第一個是移動互聯網改變世界已經在底層準備好了。第一款iPhone發布于2007年;而在2009年9月份,谷歌發布了搭載Android 1.6正式版的HTC手機,這基本是第一步可商用的Android手機;而在2010年10月份,谷歌宣布Android系統達到了第一個里程碑,即電子市場上獲得官方數字認證的Android應用數量已經達到了10萬個,Android系統的應用增長非常迅速。
第二個是電商的崛起已經顯現苗頭。2009年1月,在李國慶眼中還是小孩的劉強東,帶領著京東度過了公司歷史最大的一次難關——完成B輪融資,獲得來自今日資本、雄牛資本以及亞洲著名投資銀行家梁伯韜先生私人公司共計2100萬美元的聯合注資。2010年12月8日,當當作為中國電商的先鋒通過十年時間終于熬成正果,在美國完成上市。電商無論在退出模式上還是在用戶接受程度上,充分證明了自己。
第三個是境內退出渠道的出現以及人民幣基金的崛起。2009年10月23日,創業板開板,它宣告了境內已經出現甚至比海外更加豐厚的退出渠道,而且直接激發了人民幣基金的風起涌云。
前兩條關于供給側的趨勢,而第三條則是關于需求側的趨勢。然而當其他精品投行亦或彷徨亦或折騰亦或小打小鬧的時候,華興完美得抓住了這三個趨勢。參與案例包括:京東、大眾點評、美團、趕集、當當、蘭亭集勢、聚美優品、愛奇藝、豌豆莢、易到用車、PPS等等。幾乎是抓住了移動互聯網、電商、O2O以及視頻等多個未來主流方向的領頭公司。
隨后的2014年-2015年,之前一度沉寂多年的兼并收購市場,突然出現井噴。華興更是深度參與其中幾乎所有的大項目:滴滴收購快的、58收購安居客、58收購趕集、蘑菇街收購美麗說、美團大眾點評的合并等等。
回顧華興所有參與的項目,會發現一個特點讓其傲然于精品投行行業:回頭客特別多,許多公司一旦聘用華興參與A或B輪,就會讓華興一直輔助公司走到D輪、E輪甚至兼并收購以及IPO(華興在2012年獲得香港的證券業牌照,參與了京東、聚美、途牛及的樂居等的聯席承銷商)。案例中最典型是京東,其實在A輪和B輪的精品投行都不是華興,但是一旦華興在C輪協助了京東,就一直參與到后面的D輪、E輪直到IPO成功。
按融資額計算,華興在精品投行參與的交易中已經占到了50%以上的份額,如果只計算當期最熱公司的話,華興所“把持”的比例更高。在2015年《彭博市場》評選出了全球最具金融影響力的50人,中國當選的共5人,其中就包括華興資本的掌門人包凡,其他四人為國家主席習近平、中紀委書記王岐山、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和工商銀行董事長姜建清。這次當選充分證明了華興資本對于中國投行市場的影響力。
華興作為老牌精品投行代表之一,在創投圈經營的如魚得水,但是在A股市場卻相對弱勢,(。)且行業上也相對局限,主要集中在TMT行業。從量級上來說,資本市場是越往后期量級越大,所以創投市場跟A股市場一比,華興略顯力不從心。
2016年4月,華興正式拿下A股券商牌照,與光線控股和無錫群興一起設立了投資總額30億元,注冊資本為10億元的華菁證券。華興獲得券商一方面意味著打通企業資本服務從天使到并購,一條龍服務,成功實現閉環。另一方面,也可以擴大業務范圍,給予了華興把業務往傳統企業方向擴展的可能。同時現在國內的互聯網企業很多也成長到了該上市,或者是拆vie回歸的時候,此時的A股牌照對華興可謂意義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