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的發展歷程

  一個健全的資本市場需要滿足質量、規模、風險程度不同的企業融資需求。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為特定區域內的企業提供融資,股權、債券轉讓等金融服務,是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促進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股權融資,鼓勵科技創新和激活民間資本,發揮著積極作用。
 

  我國股權交易市場經過三十多年的曲折發展,已逐步形成了包括主板、創業板、新三板,以及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組成的多層次資本市場。現在的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雖然是在主板市場之后設立的,但幾乎與滬深兩地的證券交易市場同步,甚至在更早的時候,各地已經競相出現了一些區域性的股權交易市場。區域性股權市場經歷了從無到有的探索、經由關閉整頓到現在的重建的一個很曲折的過程。
 

  一、我國區域性股權交易的發展歷程
 

  新中國的股權交易的歷史起源于上世紀80年代,我國企業開始股份制改造,股權轉讓和交易就伴隨著出現了。改革開放初期,股份制只是在我國的局部地區出現,當時的股權交易市場是區域性的、小規模的、自發的和零星的。隨著企業股份制改造的不斷深入和擴大,股權交易市場的數量、規模和范圍也在擴大,最后孕育了上海和深圳兩地的全國性證券交易市場。除了滬深兩地,1993年前后,各地在地方政府支持或參與下,形成了一批有地方特征的場外交易市場,開展一些如證券登記、產權交易等業務。1998年在整頓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風險的要求下,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1998年10號文,把拆細交易和非上市公司權證交易視為“場外非法股票交易”而明令禁止,成都、樂山、武漢等產權交易市場因此關閉,相當多的產權交易所雖然沒有關閉,但實際上也處于半關閉或半停業狀態,只有上海、深圳還在正常活動。
 

  2008年以來,為了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又陸續成立了一批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2012年以后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獲得加速發展,成為多個地方金融改革的重點,呈現出地方政府大力推動、證券公司深度參與、中小企業踴躍掛牌的局面。2013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于金融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首次明確將區域性股權市場納入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促進小微企業改制、掛牌、定向轉讓股份和融資。2014年5月,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重申區域性股權市場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2015年6月,在總結各地實踐經驗的基礎上,中國證監會起草了《區域性股權市場監督管理試行辦法(征求意見稿)》,對區域性股權市場的基本定位、監管底線、市場規則和支持措施等作出了規定。2017年1月26日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關于規范發展區域性股權市場的通知》,其目的是進一步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促進區域性股權市場規范、健康、穩步地發展。
 

  二、四川股權交易市場的興盛與衰退
 

  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我國股份制改革進入了一段高潮時期,各地產權交易市場應運而生,武漢和四川樂山1988年率先成立了我國第一批產權交易所。1992年小平南巡講話后,產權交易市場進入了發展的高潮時期。1993年前后,全國很多地方政府批準在產權交易機構或新建交易機構開展非上市股份公司股票柜臺交易。到1997年,全國先后形成了幾十個地方性股票交易市場。四川省股權交易起步較早,1991年就成立了第一家產權交易機構,處于全國領先地位。其中,較大影響的有:成都紅廟子市場、樂山“籮筐交易市場”。
 

  (一)一進紅廟子只能被推著動
 

  紅廟子是成都市中心的一條小街。1991年12月26日,這條街出現了第一家證券行——四川金融市場證券交易中心。從此,紅廟子出現了一陣繁華景象。
 

  1992年,經濟改革浪潮在中國大地廣泛掀起,金融改革和股份制改革更是改革的新潮流。身為中國西部城市,成都沖在了這股浪潮的前面。成都市一家鋼管廠所屬的公益公司發行了一種可轉換債券,面值一千,外觀類似于人民幣,不是股票,而是可以轉成股票的債券,然后長江公司發行“長信券”,也是債券,這兩種可轉換債券都可以在紅廟子街上的交易中心做柜臺交易。當時買賣雙方就在發行的地方辦委托,把實券交上去,等待成交消息。受委托的單位派交易員在一間大廳喊價舉牌拍賣,類似如今的古董拍賣。由于有這個官辦的交易市場,民間私下交易隨之形成。除了這兩種債券,川鹽化股票,川長征股票,以及很多其他地方的股權證也開始在這個自由市場交易。
 

  有股民回憶,“在人群中你把雙腳懸空,也不會掉下來,還能把你從紅廟子街這頭帶到街那頭。”由此可見當時紅廟子的火爆場景。“紅廟子”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火起來,有著那個時代股票交易特點帶來的必然性。首先是交易流程簡單,人與人之間信任度較高。老股民回憶,“那個時候買賣股票非常簡單,股權證都印成一張張花花綠綠、八吋大小的紙,上面印著股份公司名稱、每股面值、股數(一般為1000股)、董事長名字、公司注冊地等等,買賣雙方也都是憑信譽,熟人間交易比較多,那個時候并沒有什么假股票、欺詐等行為,大家都很單純,如果兩個人之間信不過,那就在賣股票時用身份證抵押,作為擔保。”
 

  其次是因為市民通過炒股賺到第一桶金是很容易的事情。從街南500元收一張可轉債,到街北賣掉,就能賺500元甚至1000元。而1990年代初成都人的月平均工資也只有500元左右。
 

  紅廟子的火爆不僅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市民加入到炒股大軍中來,也有越來越多的企業看到了通過發行股票來募集資金的便利性,在當時“股份制改革”也遵循著“摸著石頭過河”原則的背景下,一大批四川企業的股權證被連夜趕制出來,甚至帶著還沒有干透的“公章印記”,便涌入“紅廟子”自發交易市場。
 

  在1993年初,四川境內(除重慶外)的許多公司,無論是公眾公司還是定向募集股份公司所發行的股票、內部股權證,都陸續進入“紅廟子”自發交易市場,甚至債券、股票認購收據都在市場上“炒”,交易品種最多時達70-80種。據統計,到1993年末,四川共有上市公司14戶,僅次于上海、深圳,居全國第三位。全省有專業證券公司5家,證券營業部109個,證券交易柜臺29個,證券業務代理網點407個。1993年,四川發行各類有價證券40.5億元,其中企業債券和股票分別為7.8億和2.6億,年末證券余額85.6億。全年證券交易額189.7億元,其中股票交易額占92%,增長5.2倍。同年,四川的期貨市場也開始起步,組建了成都金屬交易所、重慶生產資料交易所、成都糧油商品交易所、四川商品交易所、華西農產品交易所、成都肉類商品交易所等6個期貨交易所,共開設20家期貨經紀公司,經紀人員500余人。這一時期,證券自發交易市場帶來的資本躁動走向歷史頂點,緊隨其后的是來自行業與監管方的變革,促進“紅廟子”向規范化發展。
 

  對于一個只有200米的老舊街道來講,每天數萬人的涌入是不堪重負的,很快,炒股的人群和車流就造成了紅廟子街以及附近街道的擁堵和混亂,交通陷入癱瘓。隨后,有不少企業開始不按規定私自發行股票甚至超發股票,篡改股權證、制造假股票、交易欺詐,不少股民上當受騙,遭受了不小的損失,局面變得混亂。
 

  針對這些市場亂象,四川省政府和成都市政府決定開始整頓市場。1993年3月19日,政府決定暫停審批定向募集股份公司,對已批準設立、尚未發行股權證的企業一律停止發行,同時宣布對股票、股權證陸續實行托管。幾天后,政府正式宣布將“紅廟子”自發交易市場強制搬遷至僻靜的城北體育館內,俗稱“白廟子”。之后,證券交易所開始建立,大家都開始去交易所炒股,慢慢地這個自發交易市場就衰落了。至1993年底,“白廟子市場”所有交易活動基本停止,1994年1月3日,政府正式下令關閉證券自發交易市場,成都紅廟子證券自發交易市場終于落下帷幕。
 

  紅廟子現象,后來也被經濟學界視為“四川股票復興運動”,在紅廟子以及半自發交易市場出現之前。雖然四川的股份制改革一開始就走在全國前列,但也僅限于發行法人股和內部職工股,而“紅廟子”的橫空出世,就像一個渦輪,攪動了這潭水,讓那些從前流通困難的“股權證”迅速流轉,各類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的熱情空前高漲,川內股份制改造的被動局勢即刻得到扭轉,客觀上推動了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四川企業股份制改革的進程。
 

  (二)樂山股票市場“由黑轉白”
 

  1993年6月3日,《參考消息》轉載了香港《信報》1993年5月27日題為《中國最大的黑市股票交易中心》,首次披露了樂山市的自發股市。該文章稱:那些股民個個腰纏萬貫,來自四面八方,身家厚、信息靈,所以都在發股財……
 

  樂山市從1988年起,就對國企進行股份制改造,起步比深圳早。川鹽化(今為中潤資源)是西南地區第一家上市公司,之后樂山電力、四川金頂、四川峨鐵(今為川投能源)、峨眉山A相繼上市。就在成批的企業股份制改造、審批的“漫長”過程中,樂山便悄然形成了股票交易的自發市場。這個自發市場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區主要交通要道的牛咡橋至樂山電力股份有限公司辦公大樓門前,再轉至當時的彭山路,十余里長街,數萬人云聚,每日交投額達數億元人民幣。這就是樂山1992年春至1993年夏成為中國最早、最大、最“原始”的股票交易市場。
 

  樂山股票“黑市”之所以聞名遐邇,是因為它是四川、乃至中國最早最大的股票交易“黑市”,每天有數萬人在此進行股票交易。當時樂山中心城區的人口數量是20來萬人,也就是說,每20個樂山人中,就有一個人在買賣股票。
 

  從1988年起,樂山就開始對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起步比深圳還早,川鹽化更是西南第一家上市的公司。隨著大批企業開始股份制改革,股票、股權證甚至內部集資券開始發行。一開始都是企業要求內部職工購買,股民最早是在樂山電力門口聚集起來的。較早發行股票的樂山電力、川鹽化、四川峨鐵中,只有樂山電力企業是在樂山城區,因此購買了其他公司股票的股民一到周末,就聚集到樂山電力的門口談論手中的股票、打聽小道消息。漸漸地,有感興趣的人嘗試提高價格從持有股票的人手中買下,幾經轉手,原本是“燙手山芋”的股票便成為了搖錢樹。樂山股票“黑市”也隨之在這一帶迅速發展,并逐漸從樂山電力門外搬到了牛咡橋一帶,并最終延伸到彭山路。
 

  當時不少持有股票的人都是上班族,由于白天要上班,他們委托他人到市場上進行股票交易,漸漸有閑散人員開始專職炒股,成為了人們口中的“黃牛黨”、“票販子”,專門收購股票再轉手倒賣,這些職業股民的加入讓股票市場真正火爆起來。
 

  樂山股票黑市甚至吸引了境外媒體的視線。香港《信報》1993年5月27日一篇題為《中國最大的黑市股票交易中心》的文章中提到“每日交投額達數億元人民幣,股民個個腰纏萬貫,來自四面八方”,“自發股市在四川樂山首先出現,然后才輪到成都,再遍及德陽、綿陽、自貢等市”。
 

  對于剛剛實現溫飽的樂山市民來說,股票將他們一夜致富的夢想徹底點燃。每天下午6點,人們下班后不是回家,而是去股票市場。由于當時的信息并不暢通,所有關于哪支股票會漲的說法都是來自小道消息。一旦市場上傳出哪家公司馬上要上市了,大家就立刻搶購那家公司的股權證,價錢立馬水漲船高。而成都紅廟子前來收購股票的票販子也成為股票價格的推動者。1993年,普通工薪階層一個月的收入就在三、四百元錢,但一手股票票面值就是1000元,許多股民把所有的積蓄都投入了股市,大部分是幾個人合伙湊錢買一手股票,賺了錢大家分。許多人每天泡在股市里,研究怎樣才能賺到更多的錢。而少數“大戶”,投下的錢更是成倍增長。
 

  到了1994年初,政府提出將股票進行托管,要求股民將股票放在證券交易所進行交易,樂山股票“黑市”逐漸發展為柜臺交易,股票開始被要求在證券交易營業部進行托管,“黑市”至此也走到了盡頭。在此之后,股票交易市場的狂熱開始轉變為理性,一些股民陸續退出了股市,而興旺了一年多的樂山股票“黑市”也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三、四川新時代股權交易市場的蓬勃發展
 

  四川省產權交易雖起步較早,但由于市場不規范等原因,1994年后市場發展陷于停頓。直到中央作出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決定并出臺國有產權轉讓配套文件后,四川省的股權交易市場才重新起步。現在四川主要有兩家可以從事股權交易的市場,其一是天府(四川)聯合股權交易中心,其二是西南聯合產權交易所。
 

  天府(四川)聯合股權交易中心,原名成都(川藏)股權交易中心,經四川省人民政府和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共同批準,于2013 年 7 月在成都成立,得到深圳證券交易所的大力支持。川藏股權交易中心主要是為川藏地區的中小微企業提供融資、股權和債權轉讓金融服務的平臺,有利于川藏地區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建設和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川藏兩省政府要求川藏股權交易所充分發揮其作為兩省金融合作的橋梁紐帶作用,促進區域之間相輔相成協調發展,建立起兩個區域之間共享資源、取長補短的區域聯動合作新機制。
 

  西南聯合產權交易所經四川省人民政府第十一屆第38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在整合原四川省國投產權交易中心和成都聯合產權交易所的基礎上,由四川、西藏和成都市兩省區、三方的國有企事業單位于2009年12月共同出資設立。西南聯交所立足成都、輻射川藏、面向全國,堅持以服務實體經濟和中小微企業為出發點,以全面推進公司市場化、信息化為抓手,牢牢把握產權市場發展趨勢,全力構建川藏統一、集中、規模化、集團化的要素流轉市場和統一產權大市場。
 

  川藏股權交易中心和西南聯合產權交易所均為我國場外交易市場的組成部分,是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著力發展的重要內容。二者的交易產品有所不同,前者主要進行非上市公司股權交易,后者除了能夠進行股權交易外,還可以從事其他產權、物權、礦權等多種資產的交易;就參與企業來說,前者主要是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后者主要是國有企業。
 

  四、展望未來
 

  由于制度設計上還存在一些缺陷,四川乃至全國的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許多的問題。一是體制機制不健全,股權交易市場或多或少受到政府行政介入的影響,融資體系市場化進程還需時日;二是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缺乏對于企業披露義務的有效監管;三是市場流動性較差,中介機構發揮的作用有限,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金融服務體系。資本市場的發展必須遵循市場經濟規律,有健全的規則制度為支撐,區域性的股權交易市場應該注重制度建設,形成體制機制健全,責任清晰的交易規則和信息披露體系,與中介金融機構緊密合作,加強金融產品的創新力度,為企業提供多樣化的金融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