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權資本市場經典案例_國電投合川公司發電廢棄物增值72.5%

  本期為大家帶來重慶聯合產權交易所提供的關于“實物資產轉讓”的典型案例。
 

  國電投合川公司發電廢棄物增值72.5%
 

  2016年11月25日,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公司(以下簡稱國電投)合川發電有限公司燃煤機組發電產生的粉煤灰、爐渣和脫硫石膏承包項目,在重慶聯合產權交易所集團經過網絡競價,以每年2380萬元的價格確定承包商,溢價1000萬元,增值72.5%。預計2017-2021年承包期內為轉讓方增收5000萬元。重慶聯交所集團憑借規范高效的專業化運作,幫助國電投合川發電公司開創了變廢為寶、實現生產廢棄物商業化增值利用、促進企業降本增效的成功案例,得到了國電投集團的高度評價。
 

  變廢為寶,助力企業供給側改革
 

  國電投重慶合川發電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7月,是重慶市政府確定的北部能源基地。其中,一期2×300MW燃煤機組于2006年投入商業運營,二期2×660MW燃煤機組于2013年6月投入商業運營。此次掛牌公開處置的生產廢渣為公司2017—2021年度燃煤發電產生的粉煤灰、煤渣和脫硫石膏。
 

  發電伴生物的清運銷售是煤電企業生產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生產流程,因此“價”和“量”是衡量此次處置效果的關鍵因素。重慶聯交所與轉讓方多輪溝通,協助擬定了以年預測發電量下的出渣量為基礎的“年度包干承包基準價”,實際出渣量、實際年度承包價會伴隨實際發電量同步發生變化的處置方案。采取承攬方包干收購清運,按照預測年發電量45億千瓦時,以1380萬元為年承包轉讓基準價公開征尋承攬方,確保所有爐渣保量、保價地及時清運。
 

  市場化處置,實現降本增效
 

  粉煤灰是煤電廠排出的主要固體廢物,可廣泛用于城市建筑、道路工程、生態回填、農業等領域,應用前景廣闊。考慮到國電投合川發電公司供應的燃煤品質、煤磨設備技術狀態及原煤燃燒運行方式已趨于穩定,機組發電生成的粉煤灰、煤渣和脫硫石膏的質量在建筑材料和裝飾材料行業中的運用得到認可,重慶聯交所綜合運輸半徑、消化能力、資金實力等因素,重點圍繞建筑、裝飾材料生產企業展開精準推介,最終征集到了多名競買人,經過84輪激烈競爭,實現了廢棄資源價值最大化。
 

  項目啟示
 

  我國長期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發展路線使粉煤灰等固體廢物產量累積成龐大的天文數字,給環境保護帶來巨大壓力。在“降本增效”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策背景下,國電投合川發電公司借助產權交易平臺公開掛牌轉讓廢棄物資,改變了煤電企業閑置、填埋或單一渠道詢價的廢棄物資傳統處置模式。通過公開競價轉讓,使廢棄物資變廢為寶,重新產生價值,有效降低了企業運儲管理過程中的資源消耗,為推進能源資源型企業供給側結構改革,促進資源利用最優化和企業利益最大化提供了新思路。
 

  轉自中國企業國有產權交易機構協會官網《產權研究-經驗分享欄目》